设置

关灯

将明第40部分阅读

    ,这种拉拢让人不是很爽。

    但王启年很快就想开了,校尉大人是何许人也那是敢带着十七个手下就跟乙支文德五万大军对着干的生猛人物,那是受到陛下垂青看重的前途不可限量的大人物。年纪轻轻就已经做到了六品校尉,再过几年谁知道会不会平步青云登上大将军的位子。自己虽然被燕校尉摆了一道,但也不能不说这是个机遇吧。走不好,是一条羊肠小道,走好了,谁敢保证就不是一条阳关大道呢

    所以,想通了之后的王启年非但没有什么郁闷,反而更加热情的投入到为校尉大人服务的工作中。反正现在自己在护粮兵中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了,不抱校尉大人的粗腿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王启年很强大的无视袍泽们对他鄙视的眼神,第二天一早就到了李闲的帐篷外面等待看看校尉大人是不是有什么最新指示。

    李闲梳洗完了之后,一出门就看见王启年笑呵呵的站在门口等他。

    “有事”

    李闲问。

    王启年微微弯腰道:“没事,只是在门口等着,看看校尉大人您有什么吩咐。”

    李闲一怔,随即笑着拍了拍王启年的肩膀道:“要说事情还真有一件。”

    王启年立刻道:“大人说吧,只要……”

    后面的话还没说出来就被李闲打断,他拍了拍王启年的肩膀说道:“先去辎重营那边看看,若是其他各卫的粮草补给都领走了,你再去找驸马都尉问问,咱们左屯卫的补给什么时候去领。”

    “我……不认识驸马。”

    王启年讪讪道。

    李闲很认真的问:“你的鼻子上面是什么”

    “眼睛。”

    “那么鼻子下面是什么”

    “嘴”

    李闲点了点头道:“有眼有嘴,难道你不会看不会问吗”

    王启年怔住,随即点头道:“属下明白了。”

    他掉头跑出营直奔辎重后勤重地,只见一溜烟飘起,王启年已经没了踪迹。李闲微微愕然,心说这家伙怎么跑起来跟喜羊羊似的。

    李闲巡视了一遍营地,特意到民夫们的驻地看了看,发现他们的早饭和护粮兵的伙食差的实在太多了。每人早晨只有一碗粥,没有一点干饭。表面上看起来护粮兵的早饭在一碗粥的基础上只比民夫们多了一个馒头,但关键就在那碗粥。民夫们喝的粥,几乎可以倒映出人影来。而护粮兵碗里的粥,是肉粥。

    李闲从民夫营经过的时候,那些脸色枯黄的民夫们立刻起身行礼,一个个弯着腰,诚惶诚恐。李闲本来以为自己是个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人了,可是看到他们的样子还是忍不住心里一酸。

    “给他们每人加一个馒头”

    李闲回身对今日负责督管民夫的队正说道。

    那队正愣了一下,为难的说道:“大人,这是军中的惯例。”

    李闲回身冷冷的看了他一眼问道:“是陛下的旨意吗”

    “不是”

    “是辛世雄将军的命令吗”

    “不是”

    “那又是哪位郎将大人的命令吗”

    “也不是”

    那队正的脸色变得很白,被李闲问的不由自主的垂下了头。

    李闲缓缓的吐出一口浊气,一字一句的说道:“你可以看不起他们,也可以不把他们当人看,但有一点你要记住,你们的粮草辎重后勤补给都是他们负责运的,如果他们吃不饱没力气干活,总有一天你们也会尝到吃不饱饭的滋味。大军即将出征,不想你自己饿肚子,就照我的话去做。我记得昨天我说过,你们以前怎么样我不再追究,但从我做了这个护粮兵的校尉开始,这团里就不允许听到质疑我命令的声音。不只是今天的早饭,以后他们每天都要保证三餐,最起码,要吃饱。”

    “喏”

    那队正大声的应了一声,快步走向那些民夫:“校尉大人说了,每人加一个馒头,从今天起,你们的伙食从一日两餐增加为一日三餐,管饱”

    最后这两个字喊出口的时候,民夫营一片沸腾

    李闲看着欢呼的人群,心里酸酸的好像倒进了一整坛醋。这些民夫们,他们的欲望多简单只是加一个馒头,加一餐饭而已。民夫每日两餐,早饭只有一碗稀粥这确实是军中惯例,但这个惯例,李闲并不怕打破它。诚如他所说,就算不是为了那些民夫们能多吃一口饭,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多吃一口饭,也不能让他们饿肚子。

    这次大军出征,并不多带民夫,为的是保证行军的速度。左屯卫接连大战后,还有士兵不足三万人,只带一千四百民夫,可想而知这些民夫们肩膀上要扛多少东西。高句丽多山地,很多地方马车无法通过,一应物资都是肩扛人抬,若是他们没有体力,拖的是大军的后腿。

    所以,李闲下令给民夫们增加饭量,并不仅仅是烂好心发作收买人心,也是为行军考虑。既然暂时是左屯卫的人,那李闲就必须将前路考虑好。

    半个时辰之后,王启年气喘吁吁的跑了回来,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对李闲说道:“大人,驸马说咱们现在可以去搬运补给了。”

    李闲嗯了一声问道:“咱们左屯卫可是最后一个领补给的”

    王启年道:“不是,咱们左屯卫是倒数第二个领补给的,据说,左祤卫的补给还没有领。”

    李闲笑了笑,心说左祤卫大将军宇文述是宇文士及的亲老子,他自然要多照顾几分。看了看民夫们吃完饭都在休息,李闲走到场地中间大声说道:“整队跟本校尉到辎重营搬运补给,各队,各旅,按秩序列队行进,听明白没有”

    “听明白了”

    民夫们大声的吆喝了一声,精神抖擞的站起来寻找各自所在的队。在民夫营的队正旅率带领下,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民夫居然排列成整齐的队列大步往辎重营方向走去。看着长龙一样离开营地的民夫们,李闲会心的笑了笑。

    “真神了”

    王启年看着那些民夫们的背影,用最诚挚的语气赞美道:“校尉大人三言两语就把这些没规矩的家伙收拾的服服帖帖,真神了”

    ……

    ……

    李闲找到宇文士及,先是肃立,然后行了一个标准的大隋军礼,声音洪亮的说道:“左屯卫护粮兵校尉燕云,见过驸马”

    宇文士及白了他一眼,看了看四周有士兵看着,于是像模像样的抬抬手算是回礼,指着不远处堆积如山的辎重说道:“那是你们左屯卫的补给,清点一下就可以运回去了。”

    李闲道:“还是不清点了,我怕数多了不好交代。”

    宇文士及一怔,随即笑骂道:“你要是连个过场都不走,才不好交代”

    李闲嘿嘿笑了笑,跟着宇文士及走进了他的大帐。进去之后,宇文士及指着椅子说道:“坐下说吧,怎么样,燕校尉,管着一群护粮兵和民夫,感觉如何”

    李闲知道他虽然不一定还生气,但心中难免有些别扭。好端端的一个战兵校尉不去做,非得跑到护粮兵混日子。对于一心想将自己拉拢过去成为助力的宇文士及来说,确实是一件很郁闷的事。不过幸好,李闲的话还是打动了他。诚如李闲所说,如果真的靠着宇文士及的压力辛世雄勉强安排了一个战兵校尉给李闲,难保日后大军出征的时候他不会给李闲穿小鞋。

    大军远征,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李闲看起来是退了一步,但其实前进了一大步。

    宇文士及当然不是那么心胸狭隘的人,他一心想趁着李闲在军中还没有根基将其拉在自己身边,就算对李闲的做法不赞同,此时也不会表现出什么。宇文家是军中第一世家,之所以他父亲宇文述如此受宠,还不是因为当初站队的时候坚定的站在了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这一边这就是其父的眼光了,当时高颖,苏威,杨素等大隋的重臣都是站在太子杨勇那边的,宇文述偏偏选择了一个相对来说是弱者的晋王,这份魄力和眼力确实少有人及。

    杨广做晋王的时候,为了讨好高祖杨坚,刻意装出一副艰苦朴素的样子,吃,如普通百姓,穿,亦如普通百姓,尽量远离奢华这两个字。而这个时候,正是宇文述倾尽家财帮杨广拉拢朝臣的。为了帮杨广夺嫡,他可谓鞠躬尽瘁。

    可以说,杨广能登上帝位,宇文述功不可没。

    所以,明知道宇文述很贪,为了私权排除异己,但杨广依然纵容他。虽然知道论领兵能力,在诸位大将军中宇文述绝对不是出类拔萃的一个,但依然还是将三十余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他。

    身为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从小学习的不单单是权谋之术,还有看人的本事。当日在辽水,李闲装作憨傻小心的样子瞒得住杨广,却瞒不住他。那一天宇文士及就发现这个叫燕云的少年绝对不可小觑,一个为了引起陛下注意而敢带着十几个人跟高丽人拼命的家伙,怎么可能是个傻小子

    所以,他才会帮李闲。

    他身边没有什么人,家里的幕僚都站在大哥宇文化及那边,从家族中能得到的支持有限,他现在必须靠自己。

    “士及兄……何苦还要讥讽我”

    李闲苦笑道。

    进了大帐没了外人,李闲又恢复这个不伦不类的称呼。

    宇文士及被李闲可怜兮兮的样子逗得一笑,指了指外面说道:“粮草按实数发的,绝对够用,分摊到每个士兵身上的粮食已经很重了,再多反而是累赘。至于甲胄器械之类,我给你们左屯卫加了三成,再多我也没那个胆量。战马,我给左屯卫补齐,至于运载物资的驽马,我多给你二百匹。”

    李闲先是郑重的施礼道谢,然后认真的说道:“五百”

    “什么五百”

    “驽马,五百匹吧。”

    李闲笑道。

    “你当我这里是卖菜的地方还能讨价还价”

    宇文士及白了他一眼道。

    李闲深深的吸了口气,压低声音道:“多几百匹马,哪怕是驽马,跑得时候也会快一些。”

    宇文士及一怔,随即变了脸色:“你好大的胆子”

    李闲叹道:“士及兄……难道你不是这么认为的”

    宇文士及无言以对,是啊,自己对这次远征何尝不是一点也不看好呢陛下心血来潮,下令六十余万新兵继续围攻辽东城,而身经百战的三十几万府兵远征平壤。可是,大隋这边居然连一份像样的地图都没有军中舆图,辽东城再往东南,全都是一片空白连通往平壤的路怎么走都不知道,这次远征,真的会如陛下希望的那样,一战而毕全功吗

    他叹了口气,缓缓道:“一会儿补给搬得慢一些,熬到晚上再来领马,数量太多。”

    李闲惊喜道:“多谢士及兄”

    宇文士及摆了摆手苦笑道:“你这胆大包天的小贼,以后这种话还是不要乱说的好。若是我将你这话说给陛下知道,立刻就能要了你的脑袋”

    李闲心说你怎么知道我是贼,只不过我不是小贼,而是大贼,很大很大的那种。

    不等李闲说话,宇文士及忽然抬起头看着李闲,极认真的说了三个字:“别断后”

    李闲默然。

    ……

    ……

    他们两个人都知道,若是大军真的败了,断后者……必死无疑。

    第126章 步步忧心

    不得不说这次一左祤卫大将军宇文述为统兵元帅,集合了左祤卫,右祤卫,左武卫,左御卫等九卫三十几万大军的远征是仓促的。从大业皇帝杨广回到辽东城大营到大军出征前后只有五天的准备时间,而且,各大将军手中关于高句丽境内的地图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基本上对于高句丽,隋军远征属于探索式前进。

    在辽水和马訾水之间,大隋使用的军事舆图上还勉强能看到几个大城,如扶余,安市,乌骨等。但过了马訾水再往南,在舆图上什么都看不到。

    这次远征要求的是速度,在入冬前必须与来护儿大将军的水师合围并且攻下平壤。

    大军从辽东大营依次出发,以王仁恭大将军的左武卫为前锋,左御卫薛世雄为后队,前后绵延十几里,浩浩荡荡。

    接下来的行程乏善可陈,大军最初的行程可谓顺利之极。沿途的高句丽城池闭门不敢出战,隋军的目标是直取平壤所以大部分城池也懒得去攻打。极少数不开眼的笨蛋打算偷袭大军后路,结果被断后的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打的落花流水。从辽东城出发之后大军连战连捷,高句丽人在大隋三十万精锐的府兵面前不堪一击。

    可是到了第十天的时候,李闲的心越来越紧。

    作为一个亲历者,他早已经做好了经历灾难的心理准备。可是当他看到灾难一步一步临近的时候,心中的悲凉越发的浓重起来而且压得他喘不过来气。可他什么都影响不了,抛开他与大隋杨家敌对的身份不说,站在一个纯粹的汉人的角度李闲想去扭转这场灾难的来临,可他不过是个小小的护粮兵校尉根本改变不了历史的方向。灾难的脚步一步步来临,李闲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

    因为负担太过于沉重,就算大隋府兵每四个人能合用一匹驽马,但是均摊到每个人身上三石的粮食还是太沉重了。从第四天开始李闲就看到了不少士兵因为苦于肩膀的沉重而将粮食偷偷的埋在土里,这就是灾难的开始。虽然因为宇文士及的关系左屯卫的驽马数量多了五百匹,但依然有人因为感觉背负着沉重太辛苦而将粮食刨坑埋进去。李闲几次去找辛世雄希望能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引起将军的注意,辛世雄虽然嘴上应承可因为将心思都放在进军上而根本没有重视。

    事实上,左屯卫的士兵丢弃粮食的状况还是最轻的。因为在李闲的提醒下辛世雄好歹还下了一条命令,不准士兵将粮食丢弃。这命令勉强起到了一些作用,虽然效果微乎其微。

    原本爽朗的少年郎眉头皱的越来越紧,他的变化骆傅等人看的一清二楚。知道李闲在担心什么,而他们甚至最初的时候还期盼着大隋的兵马战败,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可是,当这一天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同样心情沉重无比。

    本来,站在敌对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他们能用轻松的心态面对一切,可自己容身其中的时候这种轻松再也没有出现于心里。

    李闲所能做到的仅仅是严令左屯卫护粮兵决不许丢弃一粒粮食,而且果断的斩杀了一个监督不严的队正和十几个因为不堪重负而将粮食偷偷埋进地里的民夫。这个时候的李闲严苛的就好像是个恶魔,但这又能怎么样

    护粮兵监督着民夫们运粮,可左屯卫三万大军,携带的粮草辎重民夫们负责的也就是五分之一,再加上水土不服很多人病倒就连驽马都接连暴毙,粮食的消耗速度却没有因为人员的减少而减少反而暴增。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不可逆转的灾难。

    李闲曾经想过,如果自己的身份是一个大将军而不是一个小小的郎将,是不是能尽最大的力量来挽救这场灾难的来临可他第五次从辛世雄那里回来的时候他骤然发现,就算是大将军又能怎样士兵们丢弃粮食的举动根本阻止不了,在过分要求行军速度的同时,丢弃辎重已经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士兵们不可能将自己的甲胄,服被,兵器丢掉,那么丢弃的只能是粮食。

    而以宇文述为首的大将军们不是不知道士兵们私下里将粮食埋进地里的事,可他们却错误的认为粮食丢了可以再抢。高句丽人也是人,也要种粮食吃饭,所以无需担心补给的问题。以战养战就可以了,吃的可以从沿途的高句丽人手里抢。但等大军一路奏凯高歌猛进的杀过马訾水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高句丽人早就做好了应战的准备,今年的秋粮收起来之后,各村落的高丽百姓早早的就带着粮食在各城城主的严令下躲进了防守严密的大城里,过了马訾水之后沿途一片荒凉,别说粮食一粒都找不到,几乎一个高句丽百姓都见不到而向导是在辽东城附近抓的高句丽人,过了马訾水,向导也渐渐的失去了作用。大军要提速,可却无法清晰的知道前进的方向,所以行军速度上其实反而比过马訾水之前慢了不少。

    过了马訾水之后,李闲明显的发现大军的行军速度有所下降。从这其中,李闲知道大军的境地越来越艰难了。丢弃粮食最多的是先锋军左武卫王仁恭大将军的兵,他们是开路军,逢战必先,为了轻身上阵杀敌粮食丢弃的情况最严重。才过了马訾水,据说左武卫那边已经开始限定口粮了。

    李闲知道大军在已经开始出现断粮潜在危机的时候,那些大将军非但没有立刻撤军而是选择加速推进是为什么。宇文述他们一定是想尽快赶到平壤与来护儿大将军的水师汇合,跟水师借粮

    李闲能理解宇文述等人的苦衷,如果换做他坐在大将军的位置上只怕也会这样选择。三十万大军远征,才过马訾水就因为粮草的问题不得不返回无论如何在皇帝那里也不好交代。来护儿的水师携带了大量的粮草辎重,解决三十万人返回所需的口粮问题不大。

    别人不知道,但李闲知道,等大军赶到平壤的时候,来护儿的水师已经战败退回去了

    没有水师的支援,没有粮食,大军如何能不败

    可李闲怎么去和辛世雄说说水师已经败了大军立刻返回吧。先不说辛世雄信不信,在这个紧要关头辛世雄才不会念着李闲和宇文士及并不清楚的关系而轻饶了他,一个扰乱军心之罪足以砍了他的脑袋

    出征的时候,李闲确实没有想到过这一点。

    但是现在,当悲凉痛苦的心情越来越沉重的时候,他早已经没了什么借机发财的想法。

    从辛世雄的大帐回来之后,李闲就被骆傅和王启年等人围住。大家本来都想着刚才辛世雄派人来叫李闲过去议事,问问是什么情况。可是看到李闲严肃的脸色,众人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按照级别,李闲是远不够资格参加军事会议的。可看在他跟宇文士及的关系,看在这些天李闲确实将后队管理的不错以至于左屯卫是相对来说最不担心粮食的一军,所以辛世雄特地派人来叫李闲参加今天的军事会议。最主要的是他详细询问了李闲,粮草还够坚持多久。

    “校尉大人……大将军怎么说”

    还是陈雀儿忍不住率先问了出来。

    李闲在一块石头上缓缓的做下来,解下来水袋子灌了一口。

    “大军还要加速,争取在十天之内赶到平壤和来护儿大将军的水师汇合,然后尽量快的拿下平壤,最迟九月中就要返回。”

    “还要加速”

    骆傅愣了一下,随即低低的骂了一句:“这他妈的不是自己找……”

    后面的一个字,他没有说出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才过了马訾水,大军总不能无功而返吧。”

    铁獠狼摊了摊手,表示宇文述等人的选择其实没错。

    “今天左武卫王仁恭将军亲自来找辛将军,好像闹得很不愉快,王仁恭气得脸色煞白的走了,好像辛将军也气得够呛,摔了桌子。”

    李闲将听来的消息说给众人。

    “为什么王仁恭大将军不是在前队吗,跑咱们这里做什么”

    伏虎奴问道。

    王启年张了张嘴,想问,但看了看四周都是校尉大人带来的亲信,所以没敢问出来。听伏虎奴问,他也歪着头等着李闲的回答。

    “借粮。”

    李闲缓缓的吐出两个字。这才是辛世雄将李闲叫去的根本原因,因为王仁恭来借粮,辛世雄必须知道自己有没有粮食可以借。

    “借粮”

    听到这两个字,王启年坐不住了。

    “校尉大人啊,你可要劝劝咱们大将军,千万不能这么干,咱们的粮草虽然是损失最小的,可也不够从平壤回军的啊。省着吃还能坚持二十天,若是借出去,咱们左屯卫的兵吃什么”

    李闲看了他一眼,叹了口气道:“我只是个护粮兵的校尉”

    “呃……”

    王启年一怔,随即默然。

    “辛将军应该是没答应王仁恭大将军的请求,不然他不会负气而走。”

    李闲分析道。

    众人点头。

    虽说粮食留下了,可每个人心里都没有什么开心的感觉。左屯卫的兵是大隋的兵,左武卫的兵也是大隋的兵,眼睁睁的看着袍泽即将断粮,他们谁心里都不好受。

    李闲揉了揉发酸的眉角,叹了口气道:“辛将军说,争取将前面的大城打下来,但时间紧迫,如果三日内拿不下来的话,大军必须开拔了。最好在月底前和来护儿大将军的水师汇合,不然大军真的就被逼到绝路上。”

    他抬起头看了看阴霾的天空,心中的阴沉比天空还要厚重。

    “别断后”

    他又想起宇文士及郑重的话语,没来由的心中一苦。

    第127章 必须是他

    拦在前面的大城甚至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可是其城防之坚固居然不下于辽东城。已经有了近两年的时间准备,高句丽人自然不会浪费这宝贵的一分一秒。这座在舆图上根本就没有标注的大城,看样子最少塞进去了五万以上的百姓和士兵。方圆百里内找不到任何一个有人的村落,所以能推断高句丽人早早的就已经躲进高墙后面等待着大隋的攻打。

    负责进攻的是于仲文大将军的右祤卫和辛世雄领军的左屯卫。

    数万大军围攻了三日,却最终没能攻克这座城池。被乙支文德渲染之后,每一个高句丽人都坚信一旦城破必将遭到屠杀。所以即便是妇孺都站在了城墙上参加防御,艰难的抱起石头奋力的砸下去试图将敌人杀死。

    在弩车和大规模弓箭手的压制下,隋军一度攻上了城头,但很快就被这座城池的城主组织重甲步兵将攻上去的隋兵挤了下来。不少隋军士兵都是抱着敌人的尸体从城墙上掉下去摔得骨断筋折的,这一刻,他们的血肉和敌人的血肉混合在一起,难以分出彼此。

    不分昼夜的强攻了三日夜,隋军损失了不下三千士兵。而守城的高句丽人损失竟然比隋军还有多得多,由此可见隋军攻势之猛烈和士兵们战斗力之强。古来征战,很少有防御一方在占据地形优势的情况下损失比进攻一方还要大的情况发生,除非进攻一方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很显然,相比于高句丽人,隋军之精锐确实不是他们能比拟的。事实上,如果不是高句丽人有了近两年的时间来准备战争的话,他们根本就挡不住大隋百战百胜的雄兵。

    这一刻,给了敌人将近两年时间准备战争的大隋皇帝,若是看到这一幕一幕惨烈的场景之后,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或许是因为曾经攻上了城头,原定只进攻三日的宇文述又将时间延长了一天。可这一天在流血中飞快的过去,隋军依然没能攻破这座大城。

    而就在第四日,高句丽大将军乙支文德亲自率领一支超过五万人马的军队袭击了隋军侧翼。宇文述派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领兵出战,右御卫将军张瑾率军抄到了高句丽军的侧翼夹击。

    一场血战之后,乙支文德不敌,率军撤退。

    左骁卫和右御卫的兵一连追杀二十几里,杀敌两万余人。乙支文德狼狈逃走,遁入大山中不见了踪迹。因为担心有埋伏,荆元恒和张瑾指挥军队追击二十几里后率军返回,高句丽兵伏尸二十里,血流成河。

    只是,因为乙支文德的牵制,隋军攻城的进度不得不缓了下来,守城的高句丽人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新布置了城防。

    见短日内无法攻克此城,宇文述无奈下令大军开拔。

    又三日,大军渡过了萨水直逼平壤。

    就在这个时候,远征九军,其实已经要断粮了。

    渡过萨水之后,宇文述等人立刻派斥候寻找来护儿大将军的水师所在,经过一天的搜索,斥候们带回来的不是他们迫切等候的好消息,而是水师战败不得不退回海上的噩耗。没错,这个消息对于大隋远征九军来说称得上是噩耗。据斥候打探来的消息,水师大军在来护儿大将军的指挥下顺利登陆,然后一路高歌猛进,却因为轻敌中了高句丽人的埋伏而战败。损失了数千人马后不得不退回海上,高句丽人一直追到海边,却也奈何不了大隋当世无双的强大水军舰队。高句丽王高元派来的舰队在大隋水师面前不堪一击,损失了数百条小船后狼狈逃了回去。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宇文述等人久久无语。没有了水师的接应,已经断粮的三十万大军靠什么回去

    可已经到了平壤城外,隋军已经没了粮食,打下平壤,就有可能缴获足够大军吃上一阵子的粮食,原路返回,只有死路一条。

    宇文述召集众将议事,艰难的做出了攻打平壤的决定。

    可就在这时候,乙支文德派人来了。

    ……

    ……

    “校尉大人,你看咱们能打下平壤吗”

    王启年依然尾巴一样跟在李闲身后,只是他善于察言观色知道校尉大人这段日子以来心情一直不好,插科打诨的笑话他是不敢说了,只是在李闲沉默的时候故意找些话题来说分散李闲的注意力。他这种好意李闲能感觉到,所以他给了王启年一个善意的微笑。只是这微笑中却看不出什么好心情,相反,却有一种淡淡的却化不开的悲伤。

    “你要相信诸位大将军的领兵能力,一座平壤城而已,放心吧,用不了几日就能打下来。”

    李闲说道。

    他不知道这样的谎话能不能安抚王启年写在脸上的担忧,因为他连自己都骗不了。断粮最严重的左武卫现在士兵们每天只有一碗粥喝,这粮食还是王仁恭第三次来左屯卫后,拉下脸苦求辛世雄求去的。虽然按照每人每天一餐的标准够吃三天,但三天之后呢左屯卫的粮食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校尉大人……今天又跑了几十个民夫……”

    王启年想了想,还是将这个不好的消息告诉了李闲。

    从过了马訾水之后,就不断有民夫逃走,过萨水之前,甚至开始出现有战兵因为忍不住饥饿而逃走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九军中并不罕见,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左屯卫的逃兵还是最少的。最起码,他们还能保证每日喝上两碗能倒映出人影来的稀粥。

    “抓回来了”

    李闲随口问了一句。

    王启年支支吾吾了半天,缓缓的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没……没派人去抓,他们想跑就跑吧,粮食啊……多跑几个才好。反正……反正现在也没有东西让他们运了。”

    李闲一怔,随即摇了摇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们逃了……真傻。”

    李闲苦笑着说道。

    王启年使劲点头道:“就是,真傻他们以为逃了就有饭吃开玩笑,跟着大军一起走每天还有一口粥喝,自己逃了,现在已经打到了平壤,还能逃到哪儿去那些红了眼的高句丽蛮子,看见咱们大隋的兵能放过”

    李闲嗯了一声道:“回头你去民夫营看看,跟他们说一下,如果想走……不拦着,但有偷盗军粮的,杀无赦。也要跟他们讲清楚,这个时候离开军营才是死路一条。”

    王启年道:“校尉大人您就是心善,要我看连说都不去说,愿意逃,他们逃呗。”

    李闲摇了摇头道:“若果能看到希望,谁愿意死在异国他乡若能得此生安稳康宁,谁又愿意颠沛流离”

    王启年一怔,无言以对。

    ……

    ……

    就在宇文述等人商议如何攻打平壤城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乙支文德居然派人来了。宇文述等人猜不到这个时候乙支文德派人来做什么,此时的高句丽人虽然被兵围都城平壤,但主动权其实在他们手里,乙支文德没必要来求和吧

    出乎宇文述等人预料的,高句丽人真的是来求和的。但却并不是乙支文德派来的人,而是高句丽王高元派来的求和使臣。因为抓住这个使臣的士兵并不太懂高句丽语,勉强听出求和这个意思还以为是乙支文德派来的人。

    宇文述让那高句丽使臣在外面等着,与几个大将军商议了一下。

    “高元和乙支文德之间并不互相信任”

    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道。

    右祤卫大将军于仲文点了点头道:“乙支文德没在平壤城内,而是领兵在平壤南二十里驻扎。由此可见他没打算真刀真枪的守着平壤城,也没有对高元尽忠的想法。可以肯定的是,他和高元两个人貌合神离,高元并不知道外面的真实情况”

    “也就是说,高元担心乙支文德根本就不理会平壤城被围,他怕城破之后自己死无全尸,所以才会急着派人来求和”

    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分析道。

    “好机会啊”

    右祤卫将军张瑾看了众人一眼,禁不住欣喜的说道。

    “谈不谈”

    右祤卫大将军于仲文看向九军统帅宇文述,后者微微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儿,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缓缓摇了摇头。

    “不谈”

    他忽然笑了笑道:“要谈,就让高元亲自来谈,最不济……也要让乙支文德来谈”

    众人也笑了起来,连日来的压抑终于缓和了几分。

    辛世雄想了想说道:“无论高元亲自来谈,还是他逼着乙支文德来谈,只要能扣下他们其中一人,大军无忧矣。”

    宇文述心中畅然,这些日子的憋闷感减轻了不少。自从过了马訾水之后,他就一天都没有笑过。就算是左骁卫和右御卫狠狠的把乙支文德的兵揍了一顿,斩首两万余也没能让他感觉到什么开心。平原野战,大隋府兵已经二十几年没有遇到过对手了。杀几万装备和训练都远不如大隋府兵的高句丽蛮子,相对于大军目前的处境来说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高元小丑是不会自己来的,好歹他还是一国之君。无论他和乙支文德到底有多大的矛盾,这个时候他也不会亲自出城,若是他不怕死,也就不会这么急着派人来求和了。最大的可能是,他会逼着乙支文德来谈。”

    宇文述点了点头道。

    辛世雄道:“高元手里没多少兵,现在平壤被围,除了守城的几万人之外他调不动一兵一卒,军权在乙支文德手里,但乙支文德又必须靠着高元才能指挥得动军队,两个人虽然看起来矛盾很大,但谁也离不开谁。”

    荆元恒笑了笑道:“所以,若是高元真心想求和,来谈判的一定是乙支文德。”

    宇文述用力的攥了攥拳头:“不是他,也必须是他来人告诉高句丽的使臣,要求和,就让乙支文德亲自来说”

    第128章 文人啊文人

    “你再说一遍”

    高句丽王高元猛的从榻上站起来,颤抖着手指着自己派去大隋军中求和的使臣问道。他的声音也是颤抖的,脸色因为激动和愤怒而变得有些苍白。虽然他尽力在克制着自己,很遗憾的是,使臣带回来的消息实在让他难以平静。

    派去大隋军中求和的使臣被高元的样子吓了一跳,下意识的退后一步,垂着身子支支吾吾的说道:“隋国宇文述大将军说,要……要……要求和,就只能是您亲自去谈,他说,臣下不够资格……”

    高元怒视着无能的使臣,最终却长长的叹了口气缓缓的跌坐了下去。

    “这……这也怪不得你,隋国大兵压境,如今都城都被人围了,换做是我也不会轻易接受求和的。”

    他艰难的抬起手摆了摆,示意那使臣退下去。

    “这是天亡我朝吗”

    高元悲叹一声,心中对乙支文德的愤恨更浓。他本来就是不同意打这一场战争的,大隋强大无匹,高句丽地处辽东一隅,如何能是那个强大帝国的对手就连横扫大草原的突厥人,都被大隋硬生生的打成了两半,更何况是自己只恨当初听信了乙支文德的蛊惑,大隋皇帝召见自己的时候,自己去一趟也不至于引来这场灾祸。

    那使臣连忙说道:“陛下,宇文述大将军并没有把话说绝。他说……”

    “他说什么”

    高元猛的又站了起来,激动的问道。

    那使臣抬起头看了高元一眼,犹豫了一下说道“宇文述大将军说,陛下您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出城谈判也可以接受。但必须选派一名高官去谈,最起码,是能代表陛下您的人。”

    “好我让宝山王高金去和他谈高金是我的亲弟弟,足以代表我的意思。”

    高元激动道。

    使br /gt;</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