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下一个转奇第21部分阅读

    下一个转奇 作者:肉色屋

    来。 胤禛看着场面安静了,才说话:“诸位,诸位大人都是国家的栋梁才,百姓的父母官,今日我有幸见到,也倍感荣幸。”

    胤禛一停顿,四周气氛已经安静的落针可听,胤禛又说:“诸位不辞老远来到这延安府,只怕是和巡抚大人有要事相商,然却因为我耽误了这些时候,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如今我自饮一杯,当作赔罪。”

    话音刚落,拿在手上的酒杯已经送到嘴边,当即一饮而尽,又将杯底亮给众人。

    然后胤禛才说:“诸位大人如此以政事为重,皇上必定喜欢。所以我再不敢耽误诸位的辰光了,把时间留给巡抚大人吧。”

    说着报拳一圈,跨步而去,留下呆头鹅似的众人。过了半响文绥才出来圆了场子。

    胤禛回去以后,消歇了一会儿,即由众侍卫掩护着从别院走了。

    第二天,文绥早早的来告辞。原来文绥当夜就和几个心腹商量,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走。

    可是,整个别院只留了大半的侍卫,那位主子却已经走了。

    文绥顿足不已,这下子给景郡王的礼物,可就怎么带来要怎么带回了。然后又一想,人人都和他一样,心里才平衡了一点。可是这位王爷行事如此莫测,文绥自此越加小心谨慎起来。

    80 陕甘总督明达坐在马上随着凌富一路狂奔,可是他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狂奔之前,他问过凌富这个问题,可是凌富什么都没有说,只说听命行事就可以了。而实际上,这也不容他拒绝,毕竟他的阿玛给的命令是“跟着景郡王”。所以他半夜离开延安府,一路狂奔着。

    天色刚亮的时候,行进的速度终于慢了下来,他们来到了一家客栈,景郡王传令下来,打尖。

    明达的心跳总算平稳的下来,或者这位王爷只是一时心血来潮。

    可是他们一住就两天,然后才又开始启程,这一路倒没有日夜兼程了,不过仍然是凌晨即起,然后午后打尖。随着一个一个的城镇在他们身后飞逝而过,明达慢慢的明白了,王爷是在避开这一路上众多官员的等候或者说追逐。

    明达明白了这一层以后,胤禛在明达心中的清明、睿智的形象瞬间奠定,使得这一位日后唯胤禛马首是瞻,将自己的家族荣欣抛在脑后,当然这是后话了。

    而如今这当口儿,当他们进入一个离兰州还有一日路程的小镇时,在旅店歇息了一番以后,胤禛就派人来叫明达了。

    对话也直截了当,胤禛说:“这一路上让你跟着我,把你累着了吧。”

    明达连忙摇头。

    胤禛和气的说:“如今里兰州只有一天的路程了。你在延安府的仆从到前面的镇上已经有一天了。你去看看他们,后面的路就和他们一起走。”

    明达听了这话心里虽然吃惊,他的仆从怎么到了这个地方?而且王爷是怎么知道的?这些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留下的唯一念头是自己还是愿意跟着王爷一起走,可是当他看到胤禛的眼睛的时候,他认识到这不是一个建议,也不是一个要求,这是一个命令,一个他不容违抗的命令。

    所以,他立即低下头说:“是。”

    胤禛看着眼前这个小孩,这一路上他跟着自己虽然没有日夜颠倒,但是每天坐在马背上坐就是五个时辰以上,可是他没有叫一声苦,觉得他也不容易,况且现在他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是到底还是听了自己的话。所以就安慰他:“不在这一时,两天后在兰州也就见到我了。”

    明达的眼睛立即就亮了,磕头出去了,还是又凌富和另外两个侍卫带着他去找他的仆从,只是在路上凌富认真的嘱咐他“切不可泄漏王爷的行踪”,明达怕坏了胤禛的大事,连忙认真又严肃的应下了。

    明达和凌富分别后,不敢有所耽误,立即叫了自己的随从,前往兰州的总督府。

    陕甘总督明山一听明达回来了,来不及让他洗漱换衣,就招他,并开门见山的问:“景郡王呢?”

    明达诺诺的说:“孩儿不知。”

    明山逼问:“伊福已经回来说了,说你在延安府就被景郡王的人叫走,然后一直没有回来。而且景郡王也派人去和伊福说让他们在兰州的小河镇等你。你一路是不是和景郡王同行?”

    明达想着景郡王一路的所作所为,不忍让他的计划被破坏,硬着头皮说:“没有。我和景郡王走了半路,然后王爷就让人把我先送到小河了。”

    明山继续逼问:“送你回来的人呢?可是和你一起回来了?”

    明达撑着说:“没有,他们留在小河镇等王爷。”

    明山狐疑:“果然如此?”

    明达死撑说:“阿玛可以招伊福一问。”反正凌富他们确实留在了小河镇,这样一想,明达对胤禛更是感激又敬佩。

    明山正要找伊福,他的幕僚阿善就进来禀报:“总督大人,景郡王府的长史求见。”

    明达听了舒了一口气,明山顾不得明达了,立即去见了来人。

    长史送来的是官方的正式文书,上面写着景郡王一行将在明天上抵达到兰州府,上面清楚的写了景郡王一行人将路经哪些地方。同时也暗示明山如果可以在兰州府的城门外见到来接待景郡王的官员是非常妥当的事情。

    明山心中自圣旨下达以后到收到延安府的密信以后越积越多的不安终于消散了一点,起码这位王爷是讲理的。

    明山当即款待长史,并一起讨论了接待景郡王的各种事宜。

    讨论完了以后,明山才觉得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事情并没有因为中途失去景郡王行踪而变得复杂。可是这位王爷到底去干了什么事情呢?明山决定还是要好好问问明达。

    第二天胤禛就打着旗帜正正式式的出现在了明山在内的甘肃各大官员的面前。

    繁文缛节不必细说,只说到了晚上,明山就密密的求见胤禛。

    胤禛对旁边的长史表示,如此深夜还是不见了,明山位居陕甘总督可以说是封疆大吏,自己作为一个皇子不好与之私交。

    叫鄂罗多的长史立即劝说:“王爷还是见见,或者总督大人有要事相商。”

    不用怀疑这位长史就是默默的扛着胤禛的旗帜从延安府走到兰州府的主要功臣之一。

    胤禛继续表示,政务还是等待白天再讨论,晚上还是避嫌要紧。

    鄂罗多接着劝说:“总督大人也是王爷的侧福晋的阿玛,王爷于这一点也该见见。不然倒反而显得不通情理。”

    胤禛思索状,半响才表示说可以一见。

    然后明山被迎了进来。

    明山等在耳房的时候已经想了很多。自从三月的时候,自己的女儿被皇帝赐为十二阿哥的侧福晋开始,自己的同僚对自己的态度已经开始微妙的变化了起来。而这件事情发生不出一个月,十二阿哥又被封为景郡王,人人都知道这位皇子在皇上的心里已经是所有皇子中的头一份了。于是同僚们对他的态度就不能用微妙来形容了,而是几乎可以用热切来形容了。他在京中的那些老朋友也似乎人人愿意和他交流交流,当然也因此他在京中进行的调查工作更加顺利的展开了。而现在,景郡王来到了这里地方,代表皇上来慰劳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这简直就是皇帝的某种暗示,不,这已经到了明示的阶段了。同时,作为一个资深的官吏,作为一个和四川总督一起掌管了整个西北疆土的总督,明山也感到了害怕。

    明山隐约的觉得皇帝的这一次举动是在试探景郡王,同时也在试探他。如果他和景郡王在这件事情上稍有疏忽,皇帝或许就能一石二鸟。也或者皇帝本来没有这个意思或者想法,但是他的有些同僚们或许会钻空子,然后有些事情就会不断在皇帝面前提起,然后皇帝就会多想,然后有些人将最终达到目的。

    这样一来的话,不仅景郡王前途尽毁,他自己也将陷入彻彻底底的深渊。这个可能性还可以变得更加糟糕。因为景郡王或许不会尽毁,毕竟从目前来说这位王爷确实是皇帝所有儿子当中最出色的一位了。可是他自己如果因为这件事情遭受了不幸,将势必没有了起复的可能,没有别的原因,他的年纪已经到这里了。到时候他的家族会如何?明山想都不敢想!或者其他人还会侥幸的想依靠嫁给这位王爷的女儿?可是明山知道这更加不能了!因为这个时候这位王爷恐怕只会撇清关系了。

    或者最终他们家还可以恢复,可是那要等多少年之后?等到他的外孙长大?而现在他的女儿还没有进门。况且这还要一个很严峻的前提条件。而且从京城来的消息说,京里的那位福晋虽然家世不够显赫,可是和景郡王之间琴瑟和谐,恩爱之情是人人都知道的。所以这一希望实在太过渺茫。因此,明山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冒任何风险,同时他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冷落了景郡王,所以他叫自己的小儿子去接近景郡王。

    这一步刚刚开始时相当成功,明山对于自己所作的安排感到相当的自豪。但是紧接着它就失控了!虽然在明山看来这位王爷在延安府的表现是相当可圈可点的,这一度给了明山安慰和信心,明山觉得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家族都可安然度过这个危机。然而紧接着“行踪无查”的消息传来了,这使明山惊慌失措。明山不怕上一条慢船,也不怕上一条停止不动的船,他怕的是一条航向不明、控制无力的船!

    昨天长史的出现,明山恢复了一些信心。可是明山到底忍不住,所以他冒险求见。

    等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人请他了。

    明山进去以后发现景郡王正站着,而昨天的那位长史也在,同时给他带路的这位苏公公,也恭恭敬敬的站在了一边。

    明山打千行礼,刚刚行了礼,一双脚已经站定在他面前,而他自己已经被一双手扶住,只听景郡王说:“总督大人快快请起。”

    明山就势起来,胤禛引着他分宾主坐了。明山接茶的时候心里还是老大安慰的。不管这么说,这位王爷与礼仪上是没得说的。

    然而明山刚待说话,就已经听到景郡王说:“总督大人镇守西北,可谓是朝廷的栋梁,皇上的重臣。”

    明山更待谦虚几句,景郡王又说:“大人深夜前来,可是接待土尔扈特部的事务上出了什么事情?”

    然后景郡王又自顾自的说:“皇上此次虽然命我前来慰劳土尔扈特部,可是大体事情还是总督大人拿主意。倒不是我推脱责任,故意懈怠。只是我毕竟年轻,二来我虽然在接到皇命以后恶补了土尔扈特部的历史,但到底还是觉得摸不准脉。所以若是接待土尔扈特部的事情,大人只管自行其事,只是也知会我一声就好了,免得我到时候真成了二丈金刚。”

    明山这时候才有机会说话,当然是顺着胤禛的话说:“不瞒王爷,奴才深夜来访,确实是有一件关于土尔扈特部的事情,要和王爷相商。”

    胤禛很乐意见到明山顺着他的思路说,在这个时候,在这里,他当然不会让明山有机会说一些其他的话。因此,胤禛认真的看着明山说:“大人如此兢兢业业,不愧是皇上倚重之人啊。”然后才又说:“既然是土尔扈特部的事情,我倒不妨听一听,虽然说未必能给大人出主意。”

    明山连忙表示:“王爷天纵英才,谁人不知。”

    接着明山就开始说一件模棱两可的事情,然后胤禛便给了模棱两可的回答。

    最后胤禛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够向明山多多了解土尔扈特部的历史。当然明山谦虚的表示他不是总督府最了解土尔扈特部的人,最了解的是他的幕僚阿善,然后又接着表示如果王爷有兴趣,可以叫阿善专门为王爷讲解。

    胤禛很高兴的同意了。

    明山拜别而去。

    明山来时的心情和去时的心情,那真是天差地别。现在他觉得充满了希望,自己亲生女儿的丈夫,眼前的这位景郡王必定将大放光彩!而且从刚才的对话来看,景郡王除了愿意谈土尔扈特部的事情以外,其他事情似乎一点儿都不想知道。这是一个好现象!

    明山回到总督府以后,招来阿善和另外一个幕僚李一鸣,细说了这一次的谈话,几乎将景郡王的话逐字逐句的琢磨了一遍,阿善和李一鸣都肯定了明山对景郡王得出的结论。

    最后细心的李一鸣说道:“大人,纵观景郡王在和你说的话,其中多次提到了皇上,是不是在暗示什么?”

    明山又细细回忆了一遍,说道:“你说的没错。他这是在暗示我要做皇上的臣子,要忠心耿耿才是。”

    李一鸣沉吟了一番才说:“大人,如果景郡王当真是此意的话,学生真是要恭喜大人了。”

    阿善也回过神来:“恭喜大人,得到乘龙快婿!”

    明山摆摆手说:“快快不要说这种话。我们更应该小心行事,将如今这个关口先应对过去。景郡王如此好意,我们也应当领受才是。况皇上皇恩浩荡,我唯有鞠躬尽瘁而已。”

    阿善和李一鸣相似一笑,才齐声说:“唯大人之命是从。”

    明山听了也会心一笑,一切不在话下。

    81 双簧

    胤禛看着明山行礼而去,内心之中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虽然他早就了解了明山的为人,但是人这东西,有时候保不齐就要头脑发热,然后就会说一些昏聩的话或者做一些糊涂的事。幸好明山没有这样!胤禛想他对明山的暗示应该够了吧。明山只能是也必须是皇帝的纯臣!要不然明山的位子顷刻不保!胤禛非常明白自己的侧福晋有着一位做陕甘总督的阿玛,这对自己来说永远都是一件好事。

    而且他也很明白此次甘肃之行,是一次皇帝的试探,所以他和明山两个人都不能出错。即不能太热情也不能太生疏,热情自然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但是太生疏却更加会让皇帝起疑,而皇帝一旦起疑,事情就注定了要不幸。胤禛,作为一个曾经的帝皇,完全了解一个皇帝的疑心会使事情至于何种万劫不复的地步。

    不过看着明山今天晚上的表现,他现在倒不用担心这一点了。明山是个聪明人,只不过不知道他能不能把握这个度呢?自然的,如果他把握不好,胤禛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进行必须的提醒。

    第二天,阿善就带着明山的命令到了胤禛那里,开始细说土尔扈特部的历史,胤禛表现出来的对土尔扈特部的熟悉程度让阿善大吃一惊,这也使得阿善只能对胤禛说一些土尔扈特部相关的细节。

    当天回去以后,阿善对明山说:“大人,真叫李书生说中了。景郡王对土尔扈特部的历史非常的熟悉。”

    李一鸣在旁边微笑。

    阿善又说:“看来这确实只是景郡王的推脱之词了。”又接着问:“大人,那我明天还要不要去?”

    明山沉吟。

    李一鸣却问:“景郡王说了让你明天不用去吗?”

    阿善才说:“那倒也没有。”

    明山就吩咐道:“你明天如常去吧。只是记着每一句景郡王说的话。”

    阿善应了是。

    所以阿善还如常去了,不过到底是没有接着讲土尔扈特部的历史了,没有其他原因,因为伊利将军伊勒图送来了八百里加急公文。

    明山忙忙的就找了胤禛前去商量。

    胤禛到了以后明山就把公文送上,胤禛一目十行的看完了,原来是土尔扈特部的大汗渥巴锡要求到京城面见皇帝,以感谢皇帝对土尔扈特部的关怀和大恩。而伊勒图不敢擅自做主,因此给明山送了公文。当然里内还附了伊勒图的个人看法。

    明山见胤禛拿眼睛望他,立即开口问道:“王爷如何看待此事?”

    胤禛已经知晓伊勒图的意见,料想明山的意见和伊勒图应该也差不多,就说:“伊利将军陈诉的理由倒也十分有理。”

    果然明山立即表示:“王爷英明。”高帽子送了以后,才进入正题:“奴才也认为伊勒图说的十分在理。这渥巴锡虽然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我大清,不过总归是化外之民,冒然让他们进入京城是十分不妥的事情,更何况还要朝见万乘之尊。只怕他们的谈吐粗陋、礼仪粗鄙,到时候有碍圣听。”

    明山边说边观察胤禛,觉得胤禛的神色从头至尾都一模一样,因而又继续说:“况且皇上已经派了王爷到兰州来慰劳土尔扈特部,已是对他们天大的恩宠了。”

    胤禛看了一眼明山才说:“总督大人言之有理。不过皇上心怀百姓,百纳海川,加之这土尔扈特部又是刚刚回到大清的怀抱,料想皇上不会因他们的谈吐、他们的礼仪而加罪的。”

    明山听了这一番话,立即瞠目结舌。这到底是同意他的观点还是不同意呢?

    不过胤禛没有为难他,所以继续说了:“而且这土尔扈特部刚刚回归,现在又安住在新疆边缘地区,只怕短时间内人心有点不稳,若是他们见识了我大清泱泱大国的风范,何愁他们不真心实意的世世代代的侍奉皇上呢?”

    好吧,明山彻底的懂了。景郡王原来是支持渥巴锡去进京朝见皇上的。

    明山默默的在心里擦了一把汗,又叹了一句这位王爷果然是难以捉摸啊。

    其实胤禛作出这个决定完全是因为皇帝喜欢干这些事情,难得的抖威风、摆仁慈的机会。是个皇帝都乐意干这事情,不过弘历会更加喜欢而已。

    胤禛等着明山神色宽泛了以后,接着说:“不过总督大人的担忧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万一在朝见过程中出一点什么岔子,我们真是万死难辞了。所以我们最好先规定好了面见皇上的人数,而且朝见的程序都应该被事先设计好了,最后一点,礼仪自然也要先训练起来。”

    明山毫无异议,不过他还有最后一问:“奴才明白了。因此,还请王爷写一道折子给皇上。”

    胤禛自然知道明山的好意,不过这个好意他不敢领受。

    胤禛就说:“大人的好意我心领了。”

    明山一听又叫糟,这位王爷也太难侍候了。

    果然胤禛继续说:“我们同为皇上的臣子,自当对皇上尽忠,怎好让皇上只得偏面之词。况且,大人和意见不同,实属正常,皇上睿智非凡,只要我们把事情说清楚了,自会英明决断,到时候我们只要按照皇上的旨意将事情办好就好。”

    明山摸不准的问:“依王爷之见?”

    胤禛指导性的说:“大人何不将伊利将军的意见一起呈上,然后再详细阐明大人对这件事情两个不同的观点呢?”

    明山恍然大悟,并且对胤禛的好感急剧提升,原来这位王爷如此为他着想。可是这样一来,王爷都把他自己的建议都送给她了,那么他自己怎么办呢?虽然说自己的前程很重要,可是景郡王的前程也很重要啊。

    明山委婉的问:“只是如此一来,王爷这里?”

    胤禛笑着说:“大人只管直抒心中所想。”然后一顿才又接上:“我自然也是直抒己见。”

    明山看着胤禛含笑的眼睛,心中涌起的那些个感动、惊讶、振奋、激|情,简直就是翻山倒海!

    半响,明山才恭敬的回答:“奴才明白了。”

    然后养心殿上的皇帝就收到了两份折子,其中一份老臣持重,方方面面都分析的有理有据,但是呢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皇帝对这样的折子很熟悉了,基本上除了请安折以外大家都上这样的折子。另外一份则是慷慨陈词、情绪激昂,非常的有感染力,这是年少的意气风发的景郡王上的。不过值得一取的是,景郡王还对本次朝见提出了详细的计划,从人数到所经路途都一一指出。

    皇帝看着两份折子,心里一阵安慰,朕的臣子、朕的儿子都是好样的!

    然后皇帝又立即下旨着景郡王全面负责土尔扈特部的大汗渥巴锡来京朝见一事,又下旨令陕甘总督从旁督导,并且赞扬了陕甘总督的政绩。

    圣旨到达兰州的时候,明山心中大安。

    胤禛自然更加从容,因为以他对弘历的了解,这样的圣旨是迟早的事情。

    接下来的事情,由于明山和胤禛有默契的达成了一致,因此进行的非常顺利。当然这中间明山仍然给皇帝上折子,折子上有时候会隐晦的或者模棱两可的提到景郡王在一些事情上的不太好的态度,而皇帝也会在几天以后收到景郡王的折子,上面依旧热情洋溢、信心满满,当然的他还谦虚的提到自己将会克服一切困难,完美的达成此事。

    皇帝看着这些折子一来一往,很有些兴致勃勃,有时候给胤禛遇到的难题出谋划策,有时候又给明山回复让他好好的督导胤禛。

    七月底的时候胤禛在明山等的陪同下离开兰州到酒泉迎接了渥巴锡一行,然后又在兰州逗留了一阵,商量妥了进京面圣的一切细小事务,胤禛带着渥巴锡才踏上了回京城的路途。

    当然这一次为了摆足泱泱大国的风范,胤禛的郡王派头摆了个十足,而且另外还有明山指派的参将海禄率亲兵五百人一路护送,直达京城。

    虽然公事上一派顺利,但是私底下却还是发生了一件事情。胤禛要定下启程日期后,明达匆匆来求见,并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跟随胤禛的请求。

    胤禛只是反问:“总督大人知晓此事吗?”

    果然明达支支吾吾的说:“奴才的阿玛定然不会反对。”

    胤禛听了以后知道这是明达自作主张,不过也或许是明山故意放纵,所以胤禛劝道:“你还是先和总督大人商量吧。”

    明达一听着急了,立即恳求道:“如果王爷愿意带着奴才,奴才的阿玛肯定是愿意的。”

    这是要胤禛去做说客了?只是眼前这个人还没有重要到让胤禛这么做。

    明达看着胤禛不说话,只好接着说:“奴才也知道这个要求会让王爷为难。可是奴才却还是提出来。”看了一下胤禛的脸色又继续说:“奴才也知道奴才身无长物,不配做王爷的奴才。可是奴才有一份忠心耿耿的心!奴才愿意为王爷做任何事情,也愿意为王爷学任何事情。”

    胤禛盯着明达,这人讲这些话到底是真是假。

    可是明达一双眼睛火热热、亮晶晶,显得那么热烈那么纯粹。

    胤禛看着这样一双眼睛就知道这人的决心非同小可,只是到底是什么让他有了这样的决心?

    胤禛便问:“你这份衷心真是难得了。只是你还不知道,我身边的人无论哪一个都是这样的忠心的。”

    明达听了前半句还行,听了后半句简直就要哭了。

    胤禛想着,果然还只是一个半大的孩子啊。不过胤禛并不想失去这样一个潜在的忠心的奴才,而且听说这小子从小文武双修,到了现在身上的武艺、知道的兵法都是不同小看的,他没有出道只怕是明山故意压着,好让他再大一点再稳一点。

    胤禛就劝道:“你还小,有些事情不必着急。再则,这件事情怎么能绕得过总督大人去?”

    明达决定自己心冷了,不过他还是要再争取一下。

    可是胤禛又说:“如果你是想去京城玩一下,我倒可以带着你。”

    明达一听差点跳起来,只要让他跟着王爷,管他是什么名目呢!而且到了京城,只有额娘和大哥在,难道他们还能把他绑回兰州不成。

    明达眼珠一转,胤禛自然知道他打什么主意,不过也不道破,反正到时候他就知道什么叫做身不由己了。

    明达重重的给胤禛磕了头,才走了。

    果然到了第二天,明山就来找胤禛了,说想请胤禛帮忙,把明达带到京城交给他的大儿子明迈。

    胤禛不知道明达是怎么说服明山的,不过这件事情他同意了。

    明山很诚恳很真切的表达了谢意,并隐晦的表示了自己对胤禛的支持和期盼。

    胤禛笑着接纳了,然后又提醒明山要对皇上尽忠。

    明山又谢了胤禛。这一场谈话或者说本次甘肃之行非官方谈话才算结束了。

    走完了剩下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官方发言以及过程,胤禛终于踏上了回京的路。

    当然公文已经早一步送达京城,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了景郡王带着土尔扈特部的大汗渥巴锡来京面圣的消息,所以有不少人对胤禛一行人还是翘首以盼的。

    自然的其中绝对有一个是胤禩。

    82 喜重逢

    景郡王带着土尔扈特部的大汗渥巴锡要来京面圣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鸟儿,已经在京城各处都已经传开了。胤禩自然是早就得到了消息,他明白十二阿哥的声望已经再次的得到了提高。对于这个消息胤禩的心情是复杂的。当然大面上他还是高兴的,毕竟这离他的最终目标也算是又进了一步了。

    可是虽然如此,胤禩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高兴,这一切都因为十二阿哥如此顺利将这件事情完成了,还如此出色!十二阿哥此次去陕西公干,胤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热切和十二阿哥讨论这件事情,尽量的出谋划策,相反的他在这件事情上保持了适当的沉默。当然他看上去有很好的理由,就是十二阿哥也必定能够完全谅解的理由。试问谁能为自己的夫婿和侧福晋娘家的关系好而高兴呢?可是十二阿哥仍然在没有胤禩的情况下,仍然将这件事情办完美了。这是胤禩郁闷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十二阿哥和陕甘总督明山显然已经建立了完美的关系。

    是的,胤禩已经敏感的察觉到了这一点。如何两个人没有建立关系,那么这两个人就不可能如此出色的度过本次考察。做皇帝的对自己的臣下或许依然抱有那一份侥幸,以为自己的臣下或者儿子中总有那么几个是忠心耿耿,可鉴日月的。可是胤禩却明白的知道,这样的臣子、这样的儿子是没有的。皇帝的每一个臣子以及他的每一个儿子心里面都只存着自己,他今日对皇帝尽忠,只不过是为了自己日后的加官进爵。

    所以胤禩很肯定的认为十二阿哥和明山之间已经建立了联盟。当然这种联盟是胤禩需要的,但是当这个联盟的关系特别紧密的时候,又恰恰是胤禩最担心的。如果说这个联盟是不得不建立的,那么胤禩就毫不担心,因为这样的联盟关系即使折射到郡王府的内院里,也只是表面的。但如果这个联盟是通过自愿的建立的,胤禩觉得自己就应该头疼了。一个不仅出生高贵,而且还和王府命运相连的侧福晋。这可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啊。况且现在的郡王府,胤禩还真是不敢说他已经掌握了。

    这么些奴才,来自各方各面,时间又这么短,胤禩觉得自己现在至多也就是震慑住了这些奴才,但是要让他们对他忠心耿耿,则是未必。有时候胤禩真是恨不得将这些人都发卖了,可是上面、周围这么多明晃晃的眼睛都盯着呢,胤禩只能忍耐一二,他所做的也只是将庄子上和王府里的奴才进行互换而已。饶是如此,还有人等着十二阿哥回来准备献媚呢。胤禩心里暗恨,到时候等着倒霉吧。十二阿哥只会比胤禩更苛刻!

    不过这些天来自然也是有好事的,那就是他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府邸里接见那些大大小小的诰命夫人了。这当中就有结伴而来的乌拉那拉家的两位夫人,四嫂以前的侄子媳妇和十二阿哥的舅母。当然少不了佟佳氏,带着她的两个儿媳妇。因此,胤禩很知道自己如今已经融入了夫人们的圈子了。胤禩明白其实这夫人们也人人都和他一样,身系夫家心怀娘家,人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目标,不过是自己的目标更大一些而已。

    胤禩就这样怀着不明的心情,等到了胤禛回来的日子。

    自然的胤禛出去是公差,回来也先见皇帝。

    话说胤禛细细的将陕西一行的事务细细汇报了一遍以后,皇帝才大手一挥叫胤禛回家了。

    胤禛回到自己的王府,立即感觉到一股和离开之前完全不同的气象。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却又气象万千。这一路所见到的奴才们的规矩自不必说了,就是这前面的花园假山、树木花草也被安排的错落有致,很有一番风范。

    转进二门里,就看到自己的福晋迎风站在那里,一身湖蓝色夹袍,衬得她越发的颜如玉眸如星。在看到他的光景里,眼睛里射出喜悦的光芒,身形微动了一下,又忽的克制住了,仪态万千的俯□去,柔柔的说:“恭迎王爷回府!”

    后面的人也跟着说:“奴才恭迎王爷回府!”

    胤禛早已几个箭步上去,去扶胤禩起来。

    胤禩倚着胤禛强而有力的胳膊,慢慢的起了身,眼睛就怎么望进了胤禛的眼睛。

    霎那间,胤禛觉得自己一路的辛苦疲惫以及与之而来的功绩成就,一下子就淀定了,他觉得自己周身的毛孔都透着舒畅,然后又觉得呼出来的气息都变的软和了。

    胤禛看着胤禩说:“怎么在这里等我呢?这里风大的很。合该在屋子里等着才是。”

    胤禩微微一笑:“这像什么!我哪里能在屋子里待的住。在这里等,也就是碍着规矩,不然我就真去了城门外了。”

    胤禛听了哈哈一笑:“我看你不碍着规矩,还想和我去陕西呢。”

    胤禩也接着说:“可不是,我还真是想去开开眼界儿。”

    二人一番话下来,都觉得很满意,可不是吗,分开了两个月快三个月,他们之间还是像没有分开过一样,当然毕竟还是有一些不同,这个可以从胤禛握着胤禩的手中传来的热量中感觉的出来。

    然后胤禛才看着后面的奴才还跪着呢,就挥挥手示意他们起来。那些原来就侍候着的自然就多见不怪的起来了,可是很有些新来的,那是完全傻了眼了。

    不说他们刚刚听到的那些话了,就是现在用眼睛偷瞄着福晋被王爷拉着手,只勉强的落后了一半步的一起走着,也目瞪口呆啊。就是这样王爷还嫌不足的,硬是将福晋拉到身边并排走着了。

    进了胤禩的院子,奴才还是跪了一地,就是屋子里也有奴才跪着,但是打头一个却是一个稚儿。只见她跪不像跪,趴不像趴的在前面蠕动着,胤禛很是发了一阵子呆。

    后面的奴才已经代她说:“恭迎王爷回府!”

    他何尝见过这样的场面呢。前世里哪一个儿子不是被教的规规矩矩的呢。就是年纪小的时候,也是被抱在嬷嬷的怀里恭恭敬敬的给他请安的。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真定是身边这个人的注意。

    才这样想着,身边的人已经脱了他的手,俯身将眼前的小小稚儿抱了起来,笑着说:“大格格,看看,你阿玛回来了。来,叫一身阿玛,好让你阿玛听了喜欢。”

    那小小人儿,嘴巴微动,底下的奴才尤其是赵嬷嬷几个都掉着一颗心,终于大格格看着胤禩的笑容,大声的叫了一声“阿玛”。

    胤禛虽然不至于像胤禩料想的那样激动异常,但是毕竟还是高兴的,他伸手接过了大格格,抱着亲了一下,才又交给了胤禩。

    自然的马上有奴才从胤禩那里接了过去,然后带着大格格退了下去。

    胤禛这才有机会对胤禩说:“这阵子,辛苦你啦。”

    胤禩边侍候胤禛换衣服边说:“我在府里,那么多奴才侍候着,有什么辛苦的。倒是您,这一路风餐露宿的,人也瘦了,脸也黑了。这回来,可要好好的滋补滋补。”

    这两句话虽然是事实,可也并不是胤禩心里唯二的两句话。出去了一趟,虽然才短短的三个月不到,可是胤禩在见到胤禛的那瞬间已经感觉到这人又和以前不同了。若说以前的十二阿哥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儿,虽然胤禩心里不得不承认这个小毛孩儿对很多事情都很有一套,身上也隐约透着那股子气,可是毕竟还是嫩的。但是这一次回来以后,他身上的那股气突然就压倒了他外表上的那股稚气,使得他整个人突然就沉稳干练了起来。胤禩隐隐觉得这人虽然不至于脱胎换骨,但是却还是在气势和气质上改变了许多,好像他突然下定了决心又或者突然看破了某些事情。

    其实胤禩想的还真是没错。胤禛这一个来回,确实让他更加清楚的了解了如今的大清。因为在此前,他一直觉得经过自己十三年的励精图治,又加上弘历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大清理所当然的变得更加强大而繁盛。而他投身于这个世界的这几年中,虽然时有贪污案发生,可是毕竟国库充盈,朝廷又常常打胜仗,因此使得他的这一想法被加强了。而外面这一趟,却让他看清了事实所在!也因此,他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不过胤禩对胤禛的改变感到不安。虽然知道胤禛在所难免的会改变,但是胤禩并不乐于见到胤禛在他见不到的地方偷偷的改变着。胤禩热切的希望胤禛的所有改变都是由他带给他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掌控住胤禛。所以这个时候胤禩已经决定要弄清楚到底是谁或者是什么事情让胤禛改变了。

    这想法都只是存在于二人脑海心胸之中,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胤禛听了胤禩的话以后,反而握着胤禩正在给他理衣襟的手,不怀好意的说:“可是嫌弃我了?”

    胤禩听了这话的内容和语气,又有胤禛的表情作证,心里也忍不住长叹,不管如何,爱调笑这一点倒是没有变。

    所以,胤禩继续给胤禛理衣襟:“我还能嫌弃爷啊?爷不嫌弃我就好了。”

    胤禛在胤禩看不见的地方微微嘴角,声音偏低了一点说:“还说不嫌弃呢?我一回来就说我又黑又瘦。况且还在我不在的时候,故意找了人来嗝硬我,明摆着不想亲自服侍我了,这不是嫌弃是什么?”

    胤禩听了这话,立即绝倒。

    这事情还能这样理解啊!难道他找两人来服侍他,竟不是为他好!当然心底里胤禩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希望胤禛能够把时间留给其他人一些,因为当胤禩和胤禛在一起的时候,胤禩一般没有精力去想自己的大业。这一点常常让胤禩郁闷。

    因此胤禩一听到胤禛这样说,就忙忙的替自己喊起冤来:“您这可真是冤死我了。”又说:“您若不喜欢,我马上叫人回去了。以后您啊,就由我一个人服侍着。您走哪里我就跟哪里。”

    胤禛立即接:“那敢情好。由福晋侍候我,最是舒心不过。”

    胤禩听了后悔啊,话说的太慢了,让他截了去,现在只好慢慢的补上:“虽然如此,您也该先看看,若是真不喜欢,我自然为您选更好的来。”

    胤禛听了又是一声朗笑,真真是厚颜无耻了。可见他宠的有点无法无天了。不过还真是意趣十足。

    这两个女子,若是他看了,如何还能给别人去!

    所以,胤禛拧了一把胤禩光滑细嫩的脸蛋,说:“福晋的好算盘啊!”

    然后又笑,笑了以后才又说:“罢了,横竖福晋是要找人来服侍我的,就先留着吧。”然后才正色道:“不过,这事情可是下不为例了。”

    胤禩心里想,只要生个儿子出来,谁还管你呢,口头上却说:“只怕爷到时候指着让我抬人呢!”

    胤禛听了,心里一阵感叹,什么叫倒打一耙,这就是啊!真是叫人好气又好笑:“若我真这样,你可愿意?”

    胤禩心里不以为然,脸上立即一点小哀怨了,又幽幽的说:“到时候我就是不愿也得愿啊!”

    然后就让你溺死温柔乡!大清自然有我来治理着!哼!

    胤禩想着这还不够,因此又更加幽怨的说:“况且这一次,我也是,也是……”

    行了,点到即止。

    胤禛一看,这人又伤心了,连忙安慰:“我知道,我知道。我也并非怪你!再说现在这京城里谁不赞你一声贤惠,谁不羡慕我有一个贤妻!”

    胤禩立即顺着台阶下:“您不怪我自作主张就好了。至于那些名声,我倒也不稀罕。我们又不指着这些东西过活。不过,您没有一个儿子,不说是我的一块心病,也是太后娘娘的一块心病,说不定皇上也……”

    这些胤禛自然也知道。这个身体也二十岁了,所以也是该有儿子了。他非常确定自己不想重温前一辈子的经历!圣祖六十大寿之时,他只能带着十岁的弘时去一起拜寿,父子两个形影相吊的样子对比他的兄弟们父子围绕的样子的那种差距以及由此产生那种凄惶,令胤禛到现在仍然记在心中。

    所以他确实想要儿子,而且不只一个。可是他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嫡子!一个健健康康的嫡子!一个可以顺理成章能够被封为世子的嫡子。

    胤禛的想法虽然如此,但是却不想轻易对胤禩提起,因为他知道这个人的压力比他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