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分卷阅读115

    事,娘先给你看着,总之等枝枝回来再做决定。”李氏无奈又焦急,“枝枝要是想回去,现在就去收拾行李罢。”
    映枝一刻也难停,收拾东西出门时,江成也从京城外回来了。
    江成遣了四列驻京镇北军在城外等候,还有两个善武的女武卒保护映枝。
    “枝枝,你记着,一旦遇到大批流民,就去这里。”江成圈出距离岐山不远的一个平原,“这里是平西军驻扎的营地之一,守将是爹爹的好友。”
    映枝点了点头,旁边两个身型健瘦侍卫打扮的女人接下了谷雨手上的包裹。
    江成站在府门外,有些哽咽,拍着映枝的背道:“枝枝……快去快回,京城万一出事,爹爹会给你送信。”
    “我明白的。”映枝带着护手,翻身上马,她低下头看过去。
    李氏用帕子抹着泪,江柔眉头紧皱,江临眼中满是惶恐。
    她们渐渐模糊,映枝一摸,发现是自己流泪了。
    “爹,娘,姐姐,临儿。”映枝握紧了缰绳,“那我去了,等到了岐山,我会给你们传信的。”
    告别非常短暂,不过一炷香的时间,映枝纵马出城。
    春日的柳絮飞花吹入京城,她从城里出来,与暗中等待的四列侍卫相遇。
    身下的骏马能日行八百里,到岐山也不过短短三日。
    放眼望去望去,岐山一片焦土。
    山脚下的岐山村已经化作断壁残垣,马蹄踏过深黑的土壤,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淡淡的烟味。
    “郡君,此时进山,怕是会有危险。”身边的侍卫道,“不如让属下替您探探路。”
    “不必了。”映枝红着眼眶拒绝,说罢驾马向山上走。
    连日的奔波劳累总比心中煎熬要好。周身的景物已经与记忆里的大不相同,只能依稀分辨出河滩与林坡地。
    岐山从前大雾终年难散,深深密林遮天蔽日,有许多地方崎岖难行。岐伯在山谷门口按照奇门绝阵种下了三十三颗黄杨,这么多年来只有映枝明白如何出入。
    可惜,再智谋双绝,也比不过一场山火。
    映枝站在山谷外,看见远山依稀青翠,可这里,却只有一片焦黑。
    山谷前的黄杨林,已经烧成了灰。
    映枝翻身下马,身形踉跄,差点被地上的石头绊倒。
    “郡君当心。”女侍卫扶了映枝一把。
    眼眶是温热的,眼泪是滚烫的,捂着眼睛的时候手都在抖。映枝本想道谢,喉咙中像卡了一根刺般,不说会梗着,说了会刺痛。
    “我去去就回。”
    女侍卫刚要开口拦,又闭上嘴。
    映枝丢下马,从狭窄的步道跑过去,地上的土地斑驳,眼前的小屋虽然没有倒塌,但外头的墙壁已被熏的焦黑。
    还有……墙边的人。
    岑瑜孤零零站在屋前,身边散落了一地的铲子。
    他回过了头。
    他的仪容不似在京时那般一丝不苟,有些零碎的发丝垂下来,远看着衣摆上都能有沙尘的气息。
    映枝的鼻尖和眼眶都红红的,用袖子狠狠抹了一把脸,怔怔地看着眼前的人。
    “子瑕,你怎么在这里。”
    映枝几步上前,脚下的土地软得出奇,都是灰烬。
    岑瑜的脸上闪过一瞬亮色,这点亮色如流星,又倏忽消失,只余深夜一般漆黑死寂。
    “郡君请节哀。”岑瑜垂下了眼,并没有解释他为何会出现在此处,他上前两步,准备去扶映枝。
    “我没事。”映枝的脑袋昏昏沉沉,早已顾不了那么多,山火已经烧着了心头。她快步越过岑瑜,走小屋口。
    没有一处,是她离开时的样子。
    她尝试抹干净脸上的泪水,却越流越多。
    往昔的回忆浮上心头,映枝的眼睛上好似蒙了一层厚厚的纱,朦胧又温暖。
    透过纱,可以看见野花开在瓦缝上,春燕筑巢檐下。师父坐在桌边,正给她缝过冬的围脖。
    而小小的映枝上蹿下跳,举着树枝耀武扬威。
    “师父,我今天捅了马蜂窝还没被蜇。”
    “又捣蛋!不是说了不许捅马蜂窝!”师父气得火冒三丈,抄起墙边的笤帚追着她就要教训。
    映枝的目光跟随他们,看着二人一路嘻嘻哈哈,从屋里跑到屋外,在百花盛开的院子里绕着圈。
    然后师父一不小心被绊倒,躺在花丛中倚老卖老不起来。
    “啊!徒儿,为师死了,起不来了,围脖你自己缝吧,记得缝大一点,明年还能带。”
    “师父,你又装死。”小小的映枝气鼓鼓。
    映枝又用袖子抹了一把眼。
    于是这层温柔老旧的纱就被揭去了,露出眼前真实的废墟。
    师父去世了。
    她也长大了。
    沧海桑田、生老病死都是世间常事,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永久地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