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分卷阅读18

    其他地方还有没有潇晓晓不知道。
    枸杞子对生长环境择率不高,也就是它能适应比较复杂多样的环境,适应力较强,但也不代表就是遍地生长的那般。
    枸杞子生长的地方,要水,土壤肥力也够,喜阴,却耐旱。
    潇晓晓本门学的是生物,生物就包括植物,所以对这些虽然不精,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
    潇晓晓的想法是拿东边那块地进行枸杞栽培。
    其实,这块地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挨着山坡的一边比较阴,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这片地方被首先光照,傍晚,太阳偏西,整个地就阴了下来
    所以,有阴,有阳,光照是足够的。
    然则,之前,因白日光照过长,下面的河沟水较少,尤其旱季,
    土地被过渡烘烤,柴氏那拿这块地种粟,种麦,收成都不好,所以急的不行。
    粮食没水怎么种的出来。
    所以潇晓晓现接过这块地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水。
    *
    然而解决这个问题,潇晓晓认为比较快速的办法就是地头打井,要不顺通河道。
    顺通河道这个想法是比较传统的想法,然则潇家村一条小河,从村东上边过来,经过村口,河流主干直接向南,根本不经过西边。
    所以这条河沟只是主沟的一条支流。
    主河沟的水是往镇上去的,下面有许多村落,其中大片是王地主家的土地,谁敢惹上他家。
    他家的那些打手看门狗凶的很。
    敢在上面截水,不吵闹才怪。
    这也就是村西这些人这么多年缺水也忍气吞声的原因。
    当然,这水也不是完全不流进来,不过是用的人多,资源少,所分得少,由于潇老三村尾,分得的就越发可怜见了。
    顺通河道这条办法如果阻碍大。
    那么只能走地头打井这条路了。
    为什么潇晓晓会想到这办法。。
    水嘛,不过就地下,地表,天上。。
    地表河流就不说了,行不通。
    但经过这些天潇晓晓观察,地头的那片麦杆子粗壮,地头的一边靠山,这一座青山,山上物种丰富,森林郁郁葱葱,可不谓水源足。
    就是在半山,还有一个水塘呢。。
    从山顶下来的泉水山水自然冲刷形成的。
    因为有山遮挡,地头这一块光照少,蒸发少,反而,从山上留下的水,让靠山的一条河沟都湿湿的。
    潇晓晓曾外出考察,见过这种地理环境。
    屋主出的主意就是这法子。
    但如果打井。
    这是要惊动人的,首先这村里的村正得知道。
    而且这是国家的田,要动土
    还得一层层上报,县太爷那里备案。
    除了这些,这村子人迷信,得动土,风水,习俗也是重要的。
    但这些,如果拿下村正,一切不在话下。
    再来,就算上头同意打井,村里人也赞成了打井。
    打井的工程量是很大的,在没有强大的机械动力的安国,靠人力,畜力,潇晓晓觉着,调动人手,她不是学机械这块,总还得再想想办法。
    说到村正。。
    潇家村最大的潇姓,除了潇,还有方,苗两个小姓,但村正的位置一直是姓潇的在当。
    姓潇最年长的有潇家的‘永’字辈,但村正的位置是潇正华,不跟潇晓晓等是一家,总之,老人家口中的族谱是没有的。
    姓潇的多了,也未必都是亲戚。
    潇正华也正值盛年
    虽不是本家,却也姓潇,行的是‘正’字一辈,一样尊潇永望为族长。
    或许当初是一家的,只是发散下来,就关系太疏了,便不是一家了。
    潇晓晓是这般想。
    要说起潇晓晓这一族人来,这可就多了,三代往上数。
    几十家是有的。
    潇正华潇晓晓来这两个月了,见过两次,长的方耳阔面,眼睛炯炯有神,背脊宽阔,倒像个好说话的人,而且这人常常给人一种红光满面之感,很有欢悦的气息。
    这也是潇晓晓来这地方唯一穿的稍微体面一点的人。
    但再好说话,也架不住就这点见识,眼界有限,格局较小的村夫,要想一下子说通他,是不大可能的。
    潇晓晓须得想办法。。
    *
    晚上,和潇晓一在屋里,两个人架起一堆火烤野鸡。
    明亮的火光,照亮对面人的脸。
    这种生活条件下,有个能遮阳避雨的屋子,于两姐妹,已经不错了。
    铁架上滋滋的油的响声。
    潇晓一舔了舔干裂的唇。
    两支细长的腿儿,破裤腿遮不住脚跟。
    野鸡一斤重,洒了盐。
    潇晓晓做生意得的钱买了盐,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