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7
说,三个皇子中,老大刘侑和老三刘衍皆是由皇后所出,占着嫡出的名分。而老二刘栩棠是先帝的珍妃所生,有嫡出皇子在前,皇位理所当然便没他什么事了。
珍妃和瑾王也都很识相,一向低调行事。虽然刘栩棠和刘侑刘衍谈不上什么兄弟感情深,但也算相处和睦。
因着子嗣较少,所以先帝对于这三个儿子的教养也是极其重视的。虽然嫡出的皇长子在十岁时,便被立为太子。但每次太子太傅和太保在给太子上课时,先帝也会让刘衍和刘栩棠两人偶尔去一起听课。当然更别提平日的日常皇子授课了,先帝会时常考察几人的功课。
于是先帝与朝中臣子们对于这三个皇子的了解也便更深一层,时间一长也就都有了共识:
太子刘侑最为聪慧,且心性沉稳品德高尚,年纪轻轻便已有了明君之相。二皇子刘栩棠最为平庸,但好在安分守己,日后作为闲散的王爷也好,有利于皇室和朝堂的稳固。三皇子刘衍也是聪慧的,但和他的嫡皇兄相比就沉稳不足,且虽有着小聪明却无大智慧,偶尔还会做出一些任性妄为的行径。
朝中大臣们不禁有些庆幸,嫡出的皇长子苗子如此之好,天佑大夏,下一朝明君盛世有望了。
然而刘侑却在他二十七岁之时忽然死去。而在此之前,住在东宫的他不过被传出说是偶感风寒,而当时正处寒冬,于是梁景帝便让先太子移居到郊外一处有着暖泉的庄子上养病,并且还派了不少御医一道前往。
那年冬天极为寒冷,一向康健的太子因一时不慎染上风寒也是寻常的,众人便并没有太在意。梁景帝一向疼爱子嗣,对于太子更甚。会派那么多太医一道前往,也并没有让大家觉得奇怪。
可太子在郊外的庄子上才刚住了一个月多的时间,竟忽然暴毙身亡。当时梁景帝悲痛的三个月都没下床来,连皇后都哭晕过好几次。宫里对外宣称是因为得急病死的,然而众人却听闻当时同太子一道去庄子上的太医和宫女太监们全部被赐死。
于是先太子之死便蒙上了一层疑云。
有人猜测在先太子前往郊外庄上养病之前便被查出得了不治之症,所以当时才会派出那么多的太医一同前往。
还有人暗地觉得,事情一定不会那么简单。若真是不治之症,为何要将当时的一道的太医全部赐死。虽说有些人觉得是因为皇帝迁怒的原因,但不少朝廷老臣对于梁景帝的了解不浅,这位皇帝一向温和仁厚,是做不出因迁怒而杀掉那么多人的。
那么能让梁景帝做出这等决定的原因,便是要隐瞒有关于任何先太子之死的事情,才将这群太医和宫人灭了口。
众人对于先太子之死的猜忌不断。等到刘衍被封为太子后,就逐渐有了流言传出,说是如今的太子为了皇位,毒杀了自己的兄长。
而梁景帝可能是察觉出了什么,但因为他子嗣单薄,只剩下刘衍一个算是勉强聪慧的好苗子,所以无法去查办这位儿子,反而无奈只能将皇位传给他。
那么这种兄弟残杀的皇室丑闻自然是不能让外人知晓,这才将一众可能将事情缘由传出去的人都赐死。毕竟大夏朝的下一任储君,一定不能有弑兄这样的丑闻在。
本来这等传闻只是小范围的传播,不少人都将信将疑着。可等到这位太子登基后成了皇帝,他的生母太后竟静居到自己的宫内,整日礼佛,而对于这位新君却着实冷淡,时常不见他。
新君梁桓帝可是太后的亲生儿子。那么她对于自己儿子如此心灰意冷的态度,究其原因,可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死在了这个儿子的手下吗?
刘侑在十岁时便被立为太子,到他死前二十七岁为止,已经做了二十年的太子了。再加上他为人仁义,有着明君之相,朝中大臣们早已认定这位储君了,拥护着先太子的人可不在少数。
大臣们本就觉得刘衍不如刘侑,在这个传闻一出后,对于这位刚登基的新帝便更加不满了。
再加上刘衍登基,等皇位坐稳之后便开始着手打压先太子.党的朝臣。于是梁桓帝杀害先太子的传闻便愈盛起来。
这位皇帝也逐渐意识到不妙,赐死了好几个在公开场合谈论过此事的臣子后,便无人再敢于明处谈论先太子之死了。但传闻已经深入人心,在大家的心中几乎与真相画上等号了。
叶念心下叹气,摇了摇头。这位皇帝也是真的手段不太高明,不管他有没有杀害先太子,作为皇帝为了把皇位坐稳,肯定会去打压拥护先太子的臣子。但也不应该在传闻愈演愈烈的关头如此行事啊,这不是摆明了让人觉得是心虚之举吗?
原主作为闺阁女子,也只能知晓这么点事了,再多的没有了,需要叶念自己去调查了。
她翻到原主的一处记忆,是关于嫁入王府的第二日入宫给太后、珍太妃还有皇帝请安时的记忆。原主当日因为过于紧张,面见皇帝的时候连头都没敢抬,当然也就让叶念无从知晓皇帝到底长什么样子了。
她对于原主如此胆怯的性子有些无语。
不过目前皇帝长何模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