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
,但是她不想让病人挂着这份心意,选择提前吃饭。
医院里有食堂,楼下医院内部也有两家吃饭的店,顾恩培决定去楼下吃饭。她点了一个套餐,吃的很快,出了店发现路边有个报刊亭,没关门,还能买到报纸,兴冲冲的买了一份当地报纸。
上楼第一件事,就是问陈爷爷要不要上厕所,这次陈爷爷点头。
顾恩培到服务台求助,一位看着略显强壮的男性护理人员听到床位就表示知道,很快过来,抱着陈爷爷去了卫生间,再安顿回床,给陈爷爷喂了点水。
等陈爷爷缓了会儿,顾恩培从桌子上拿出报纸,给陈爷爷看,陈爷爷感激的看着。
顾恩培随意读了一些新闻给陈爷爷听,陈爷爷听得很认真,尤其是本地报纸,这里面有他生活了好几十年,熟悉的地名、小区名、人名,邻里街坊的热闹事,吵闹或动人,是他维系与外界的一种联系方式。物理上的隔断是负担,是煎熬,无法跨越,聆听便成为了某种慰藉。
人人都爱听故事,更不用说生病的人,不能动弹的人,心理上脆落、孤单,与世界的关联不再由自己说了算,彻底依附在他人身上。这份依附也很微弱,当有人探望时,自己还能参与其中;听故事时,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竟也成为每天的一点期盼。
顾恩培读得不快。快八点的时候,顾恩培再次打开保温罐,冲了碗勺,喂陈爷爷喝了鱼汤,捞了很多鱼肉喂给陈爷爷。
陈爷爷内心感动,他没希望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会这么有耐心,特意为他读书读报,瞧着眼前的丫头年纪不大,却很周到,不仅是对他吃饭方便的顾虑,更是心理上的顾及。
第4章
顾恩培对老年人有种莫名的亲切,她把这都归结于与外婆的相处和日渐加深的羁绊。
小时候外婆照顾关心她,她一直带着报恩的心,上学离家后,只要有机会,她都第一时间去外婆家。
她帮外婆买了手机,选了个不错的号码,和外婆电话时,外婆有需要的,她都格外留意,给外婆买了不少东西。
寄回去或带回去时,想到外婆在用,便感觉到满足,哪怕只是为外婆做一些小事,她都分外开心。
顾恩培当然知道,陪伴比起物质上的聊表心意重要得多。
但回到小时候,日夜在外婆身边的日子,目前还力不所及。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使命,使命是绽放青春的姿态,里面有自我贡献与社会蛛丝联结的价值展现。
顾恩培日常把对外婆的喜爱,扩散到了遇到的老年人身上。
比如乘坐公交车,她让座的理由不仅尊老,同时留有一丝对外婆的挂念,她希望外婆出门乘车时,也会有其他年轻人为外婆让座,很傻,毫无逻辑关联,她仍心念这个美好的希冀。
因为爱自己的外婆做好事,也是好事啊,爱大多就是自私的,牢不可破。
长久卧床的陈爷爷,也是位老人,顾恩培倒没指望以后有陌生人会像她这般照顾外婆,只是她习惯如此而已,遇到见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心做好很自然,敷衍却不能使她心安。
顾恩培看过金士杰的一出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老师老了,病了,不能动了,他说当他沦落到只能靠别人给他擦屁股时,尊严便没了。
陈爷爷这般光景,不再为了尊严而活,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心有挂念吧。
快九点的时候,陈奶奶急急忙忙地走进病房,顾恩培还在为陈爷爷读报纸。
陈奶奶驻了一会儿,有点激动的过去握着顾恩培的手,激动地连问顾恩培吃了没,连带对顾恩培的称呼都不时替换成了宝宝。
顾恩培有点不好意思,答吃过了。
陈奶奶很晚没接到顾恩培的电话,猜小丫头可能回去了,她也感谢小儿子提前到家,他前脚刚进门,陈奶奶后脚便朝医院赶了过来。
口头再怎么感谢都不能表达陈奶奶的心,她甚至想给顾恩培红包,又担心误了小丫头的意,决定第二天和小王了解下这个小丫头。
主意已定,时间不早,陈奶奶仍感激的拉着顾恩培,嘱咐她早点回去。
顾恩培觉得也是,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便和陈奶奶和爷爷告别。
陈爷爷感谢的点头,陈奶奶一直送她到电梯口,顾恩培告诉陈奶奶,陈爷爷刚去完卫生间十分钟,让她好估摸下次时间。
这便是顾恩培第一次遇见陈老先生夫妇的情景。由于这件事,第二天她突然得到小组阿姨的夸奖。
隔几天的一次活动,陈奶奶竟然跑来,再次当面感谢了她。
“不需要呢,不是麻烦的事情,顺手而已。”
她说给陈奶奶,让她安心,还是架不住陈奶奶的谢意。
顾恩培心想,她只做了一件心意使然的事,别人竟那么动容,可见陈老先生夫妇的共情力很高。
如顾恩培所想,陈老先生和夫人都是知识分子,老一辈朴实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