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分卷阅读5

    辱,他对很多汉人的遭遇更是不忍心。
    当然了,他对于历史也很尊重,对任何人都很尊重,那是骨血里面的尊重,即使你跪在他的面前,也能感受到那股子尊重。
    他会给人赐座;与人说话的时候习惯性得注视着对方的眼睛那是一种“异常”平等亲切的目光,即使是对待一个地位低下的宫人。
    冬日午时的太阳光稀稀疏疏地照在他的身上,小小的孩子不卑不亢,平静默然。
    “皇帝午休刚醒就匆匆地赶过来,估计还没用晚膳。今儿皇帝和叔父一起用?”摄政王想着手下传来的消息,想着皇帝在大宴上摆着一副“不可辜负”的态度埋头认真用菜的样子,对他日常用膳的模样小好奇。
    小顺治虽然不大明白他为何突然邀请自己一起用膳,不过还想在这件事情努努力的他自是答应下来。
    宫人把多尔衮和他的晚膳一起送上来,恰巧今儿他们都是吃锅子。丝竹声响起,叔侄两个围着一个大铜锅子端坐。
    锅子一边是两碟子酱菜,冷热酸甜四个小冷盘;蘑菇、木耳等山珍,时令瓜果;满人传统的主食饽饽;另一边则是锅子的配料。
    白菜、酸菜、粉丝等几样难得的冬日素菜,满人喜食的奶=子茶和甜食;满族人最喜欢的猪肉以及牛、羊等禽类兽类,各种江河鱼,肉狍子、鹿肉及飞龙肉等野味。
    热气飘香,味道醇厚,美味之极。
    前世今生,小顺治虽然在饮食上有自己的小爱好,也很是怀念自己的家乡菜。但是他对于各国各民族的特色美食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况且这么多年吃下来,满族食物已经成了他的另一个家乡菜。
    多尔衮看着他用膳的动作、姿势、表情,心里小小的惊讶。
    他那位亲卫是怎么说来着,“看着皇上用膳,就好像看王爷您打仗一样。”
    认真、专心,感恩,享受,愉悦,真正的细嚼慢咽、细品慢尝。好像年老的僧徒们在虔诚地做佛事,好像至诚的儒家子弟在推敲文字。就连金灿灿的大内餐具在他用来也是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看着皇帝用膳,真的是一种身心享受。
    正在涮白菜的小顺治察觉到他的视线,抬头看了他一眼,目光询问;摄政王开心地笑,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笑容,“看着皇帝吃饭,就觉得特别香。”
    小顺治微微一愣,随即高兴地笑了出来。这辈子他一直都是一个人用饭,他都快忘记了前世这句经常听到的话。
    弯弯的眉眼透着小孩子的稚气和天真,眉梢眼角都是阳光般的暖意,多尔衮看到他这般欢喜自在的笑容,当下就更为开心了。
    叔侄两个一起享用了这顿锅子,几乎把饭菜清盘。
    “叔父就帮皇帝侄儿一次。”
    摄政王改了主意。有他出面,满清八旗所有的将士按职位领了自己的宅院和土地亩数,超过这个数额,即使是无主的荒地也不得占据。庐舍、场圃、店铺更是严禁强行占有。
    圈地占宅这件事勉强算是结束。当然也有了小小的“尾巴”摄政王感受到和皇帝侄儿一起用膳的好处,经常邀请他一起用晚膳。
    小顺治自然很是开心。
    有人一起用膳多好,而且多尔衮也不像他亲娘那样对他寄予厚望的相处,也不是苏茉儿姑姑那样躬身弯腰的哄着他,敬着他,或者明明在心里看不起他这个“小傀儡”还要强装笑脸,看得他都替他们累得慌。
    今年北京城的冬天好像特别得长,特别得冷。滴水成冰,寒风凛冽。富贵人家的室内有制作精美华贵的熏笼;有西瓜那么大小,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还有制作更加精美讲究,用来暖手的手炉。
    有家有业的人守在用煤粉和黄土打出来的煤球火炉子边,或者坐在十分保暖的炕床上,笼着袖子取暖;无家可归的人就只能“抱火锅”蹲在墙边睡觉,把身体缩成一团,怀里揣个小暖炉,里面有很少的捡来的炭,靠它的那点热量过冬。
    当年明朝皇帝朱棣建造的紫禁城内,宫殿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外头是一道又一道高大的宫墙沉默忠实地抵挡寒冬季节西北风的侵袭,自身有厚厚的墙壁、屋顶、帘子,地面下还挖有的火道形成暖阁和暖炕。
    既有利于光线进来,又温暖如春。
    偏殿外间摆着几个火盆,火笼。重达数百斤,高达三丈,三足的青铜鎏金熏笼;轻便可移动的掐丝珐琅火盆,宫人轻手轻脚地上前挨个查看火势,刚刚用完晚膳的叔侄俩洗漱净手,继续商量攻打扬州一事。
    因为小顺治的努力,华夏大地上的民族矛盾没有和历史上那般地激化,汉人和汉官们感受到小皇帝和朝廷的秉公办理,小皇帝对汉人的莫名亲近,似乎看到了希望。
    多尔衮和八旗旗主们看着这个情况,虽然还是很“遗憾”没有和当年设想的那样进关后随心所欲的享受,却又不得不认同皇帝说的话。既然进了关,关内就不再是他们要攻打敌对的地方,而是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
    “因为皇帝的想法,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