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
了不少,在城墙外侧盖满了房子,风格也有不同。
马车进了南门,就像进了一座古城。
街道两旁青砖灰瓦,雕花门窗,带着历史的印记。江广民指着十字路口,说:“前面就是县府街,解放前那些大户人家都聚在这里,光李家就占了半条街,热闹得很……”
江小桃心说,难怪这些宅院街道古香古色的,跟文物似的。
县府街的尽头,就是县文化馆。
这是一个大院子,花墙上带着一个月亮门,挂着白底黑字招牌。几个人伸头瞅瞅,院里栽满了花草树木,很是雅致。
江广民压低了嗓门说:“解放前,这是李家后花园,解放前夕一家人全跑了,只剩下一片空宅子和几个看房子的。分地时,看房子的回了老家,这片宅子就改作了办事机关……”
江小桃眼睛一亮,文化馆还真会找地方。
她听说过李家,民国初年出了一位将军,扛枪打仗很是有名,后来去了海外杳无音信。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后人才回到家乡,老宅子也变成了展览馆。
江广民瞅瞅日头,说:“广厚兄弟,我先去办货,一会儿在门口等着。”
“好咧!”江广厚答应一声。
江广民赶着马车走了。江小桃进了院子,看到一排青砖瓦房,就冲着爹娘摆摆手,说:“爹,娘,快进来,那边有一片荫凉地。”
江广厚和刘爱莲大着胆子跟上去。
“桃花,我和你爹在树下等着,你先过去问问。”
江小桃进了值班室。赶在中午,文化馆下班了,值班的同志就问:“老乡,你找谁?”
“同志,我是来面试的……”
江小桃从挎包里掏出介绍信,递过去。值班的同志说:“老乡,下午两点上班,你先等一会儿。”
“好咧!”
江小桃回到树下,跟爹娘坐在石凳上。天热,这边倒是荫凉,风嗖嗖的。值班室的同志探出头来,冲着这边招招手。
“老乡,屋里有开水,随便喝!”
江小桃从挎包里取出茶缸子,去值班室倒了开水,给爹娘端过来。
“桃花,你也喝,润润嗓子。”
江小桃一口气灌了一缸子,下午要唱歌,是得润润。
*
不晓得过了多久,几位同志陆陆续续地来了。
看到有人等着,就好奇地瞅瞅。王同志也骑着自行车过来了,他一眼就认出了江桃花。他扎好自行车,冲着江桃花摆了摆手。
“小江同志!”
“哎!” 江小桃也认出了来人,正是这位穿白衬衣的青年同志发掘了她。她拿出介绍信,跟着王同志进了办公室。
“小江同志,请坐!”王同志很客气。
江小桃坐下来,递上介绍信。王同志核对了一下,说:“小江同志,你先准备一下,面试马上就开始了!”
一会儿功夫,进来了五位同志。
三男两女,都是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他们把桌子拼在一起,留出了一片空地,就像一个小舞台。王同志跟几位同志坐下来,说:“小江同志,面试开始了,你先做一下自我介绍。”
“好的。”江小桃大大方方地走到空地上。她扎了一个丁字步,昂首挺胸,两手交叉摆在腰腹下方。
“各位老师,我叫江桃花,今年十八岁,大柳树村人。我打小喜欢唱歌,每天早上都去田野里对着小鸟歌唱……”
江小桃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清脆悦耳。几位同志交换了一下眼色,对这个一脸喜气的姑娘印象颇好。
“好的,江桃花同志,你把这篇稿子念一念!”一位老同志递过来一张报纸。
江小桃明白,这是考察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是她所擅长的。她接过报纸,先扫了一遍。这是一篇社论,铿锵有力,她朗读时要注入感情,这样才能意气风发,激动人心。
“各位老师,下面我来播报一篇社论……”
江小桃拿出了看家本领,一口气读下来,声情并茂,令人热血迸发。
“好,不错!”王同志大加赞赏。
要知道,这篇稿子通读下来,不带换气的可不容易。几位同志也很惊讶,这播报效果快赶上电台播音员了,比县广播站的同志强多了。
为了摸清江桃花的实力,一位同志拿出了一本诗集。
“小江同志,这是一篇诗朗诵,你表演一下?”
“好的。”江小桃接过诗集,默念了一遍。然后,她扎着丁字步,捧着诗集朗诵起来。一股气息从胸腔奔涌而出,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共鸣音,很有感染力。
屋里静悄悄的,只有江小桃的声音回荡着。
她拨动着听众的情绪,把人带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几位同志都听呆了,这真是一棵好苗子啊!演出队正缺人呢,正好补上。
朗诵结束后,就是唱歌。
这一回是指定歌曲,江小桃心说,亏得对革命歌曲有所了